江湖说”为2021年大话车江湖隆重推出的全新栏目,主要针对汽车圈的行业热点话题、热门新车解读、专业的点评、客观的分析、详细的解读和江湖君独到的观点与您分享。跟着江湖君一起大胆的发声吧!
# 数据 日前,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了截止到2021年10月国内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。数据显示,2021年1至10月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57.2万台,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69.8%,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,同比上升147.0%。截至2021年10月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25.3万台,同比增加50.4%。
根据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。截至2021年6月底,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03万辆。
如此计算,车桩比约为2.68比1,差不多3辆新能源车至少有一个充电桩可以用。但是江湖君却发现,充电桩利用率低,企业盈利难,很多充电桩闲置,甚至沦为充数桩,让电动车车主经常抱怨。
充电桩规模化建设的高峰期,要从2014年11月,财政部等四部委出台了《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》文件后开始,通知明确了分年度安排充电设施奖励资金的措施。2015年,是中国充电桩大规模建设的元年,在这之后,全国充电桩的保有量也多了起来。2014~2016年这三年间,充电桩增速分别达到的22%、743%、233%。
# 事实 江湖君走南闯北,多次外出参与各种新车的试驾,在不少风景区的停车场看到,为停车场配建的充电桩被闲置。比如在北京密云的某风景区,停车场一侧的充电桩,几乎很少有电动车在充电,后来就有燃油车堂而皇之地把它当停车位。在云南昆明,江湖君在采访时获悉,现有的充电桩使用率并不高,收来的服务费甚至不足以覆盖维护设备的成本,有的企业建设的充电桩使用率仅有一成左右。甚至在一线城市,比如上海,当地公共充电桩的利用率也仅有2%。
在北京,电动车车主们普遍抱怨的是,慢充桩没人用,却占着地方,新建的快充桩不仅充电时长短,而且操作便捷,用户当然喜欢这样的高效设备。因为慢充桩没人用,停车场为了盈利也把专用车位开放给了燃油车停放,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。根据e充网的数据显示,相比慢充桩10余个小时才能充满电,大功率快充桩普遍1个多小时就能给车辆充满电量,有些甚至15分钟就能快速补能200公里以上。当前北京市各环路均以快充桩为主,特别是二环内的主城区和六环外的郊区,快慢充比达到4∶1。
# 矛盾 一方面是充电桩数量暴涨,一方面是电动车车主们依然抱怨充电费劲,多地充电桩还出现了闲置。江湖君采访了有关建设部门、运营商和车主后发现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几个原因。
大城市的“僵尸充电桩”与曾经的“共享单车坟场”有一拼,都是新业态成长下的资源浪费——公司恶性竞争,为了拿补贴而“充数”,因此盲目投放。此外,因为使用率不高,运营商投钱管理就没有动力,长此以往,闲置就成了最省钱的选项。
充电设施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,行业盈利能力低,商业模式还不成熟。显然,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在整体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,车企参与度低,动力电池充电技术升级难以协调。
在一线城市以外的城市,出于盈利的考虑,一些充电桩企业将大量网点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偏僻地区,在市中心的布局较少。按照目前国内的充电水平,充电时长一般需要3小时以上,车主们不愿意花时间去偏远的地方充电,造成利用率不高。布局不合理,维护不到位,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故障和僵尸桩。
有序用电的对象主要指电力用户的终端用能设备,以及与用电环境条件有关的设施。
早年建设、如今闲置的慢充桩大量存在,不少运营商宁可让慢充桩闲置,也迟迟不升级。如果升级盘活这些慢充桩,综合考虑地理位置、用户需求、电容升级等问题,都是客观事实。
|